{傲世皇朝平台}黑暗真相,古代女性的妆台上,一般会摆这几样基本的妆品:澡豆、妆粉、胭脂、眉黛、唇脂。
澡豆就像我们现在的洗面奶,有清洁的功能;妆粉相当于现在粉底液,给皮肤打底,让脸色白皙;胭脂就是腮红,让脸颊变得红润;眉黛就像现在的眉笔,用来画眉毛;唇脂就是现在的唇膏。
1.粉有米粉(天然的)、铅华(水粉,糊状的铅粉)、紫粉、露华百英粉(爽身粉)、檀粉(有檀香的铅粉)、珍珠粉等。
3.脂类:面脂(加入中药美白去皱)魏晋南北朝沿用到清朝;唇脂(口红,牛髓牛脂)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胡粉,胡,餬也,脂合以涂面也。…(左赤右巠)粉,…(左赤右巠),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颊上也。
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丹於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於第录也。”
发油:《释名·释饮食第十三》:“……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1.早晚盥洗的时候,取出少许益母草灰,投入面汤或者清水之中,兑和成灰浆,再将灰浆涂在脸上、手上,反复擦揉,一如今天女性使用洁面乳、洁肤乳的方式。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护肤场景。
2.蜂蜜自古以来就是美白护肤的好食物洗头时在水中加入半勺蜂蜜,发质会更加柔顺。当 皮肤粗糙 ,干燥时将一勺蜂蜜涂沫到脸上,按摩后洗净。
3.当然除了用蜂蜜美白,还利用益母草灰去皱纹去黑色素,利用淘米水洗脸……一切都是身边自然存在的东西。
4.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女性,在临睡前都是要上一层薄妆,然后就带着这妆容过夜,而夜晚的薄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向面上、身上擦涂营养型妆粉。
一些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美容秘方和方法才是最天然,最有效,最健康的美容之道。
唐代女皇武则天,80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青春般的容貌,不显衰老。《书》上说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其左右衰。
武则天所用的美容秘方后来在唐代官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新修本草》上也有收录,不久又流传到民间。其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带土。晒干后捣成细粉过筛,然后加面粉和水,调好后,捏成如鸡蛋大药团,再晒干。用黄泥做1个炉子,四旁开窍,上下放木炭,药团放中间。大火烧1顿饭时间后,改用文火再烧1昼夜,取出凉透,细研,过筛,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时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调匀,研细,沐浴或洗面、洗手时,用药末擦洗。
玉女桃花粉,传说是武则天使用过的妆粉,因此非常出名。它的功效是去除斑点、润滑肌肤,属于古代比较高级的一种香粉。
唐代医典《外台秘要》(成书752年)中记录了女皇帝武则天护肤、美容的过程:宫女打开金花盒,把盒内雪洁的细粉倒入一小盂米汤里,仔细搅匀。然后把这只金盂捧到武则天面前,女皇伸手舀起一捧浓稠的粉浆,涂到脸部和手上,轻轻地揉搓着,仔细地护理着皮肤……书里还清楚地交待,这是“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别看名字很抢眼,读了书中记载的此秘方配制过程,我才恍然大悟并很惊讶:原来武则天用来护肤和美容的“化妆品”就是把益母草烧成灰,然后用水拌成团,放在一种特制的小炉当中,以低温炭火慢慢煅烧,再把烧过的灰团反复研磨,最终得到“白色细腻”的细粉。至于具体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早晚洗漱时,取出少许益母草灰,兑和成灰浆,再将灰浆涂抹在脸、手上,反复擦揉。
其实,在唐代用“益母草灰”化妆和护肤并非宫廷贵妇千金大小姐的专利。敦煌藏经洞发掘的民间手抄医书里,也有平民百姓用益母草灰消除脸上黑斑、粉刺等“面上一切疾”的秘方。可见,用“草木灰”化妆、护肤和美容已成为当时普通女性非常熟悉的一项生活常识了。
称为南宋末期“生活百科全书”的《事林广记》中,不仅记载了人们普遍使用“草木灰”化妆护肤,还记录了当时人们已将益母草灰发展成了一种配有多种中草药成分的复合型制品,女性则将茯苓、天门冬、香附、甘草、杏仁、皂角、大豆等与益母草灰巧妙搭配开发出“洗面奶”。
这可能是根据北宋末年官修的医典《圣济总录》而来,这本官家医典里就有一款“益母草灰涂方”治“面黑”的记录:“用益母草灰与醋和成团,以炭火煅七度后,入乳钵中研碎。用蜜和匀,入盒中,每至临卧时,先浆水洗面,后涂之,大妙。”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即到北宋末,“草木灰”已发展成了一种“营养修护型”美容产品,宋代人还给“益母草灰”起了“玉女粉”的芳名。
到了元明时期,“益母草灰”美容及护肤的“神功”更是得以充分挖掘。元人编纂的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明代的《普济方》都对“玉女粉”的“进化”及其美容和护肤功能有记载。从古籍记载来看,古代美女用“草木灰”护肤、美容的历史起码超过1000多年。
翻古籍发现,虽然我们祖先使用过的 “化妆品”、“护肤品”缤纷多彩,且不同的妆粉分工也很细,但均离不了益母草灰这种主要原料。由于草木灰含碱性,能够去除油污、腻垢,所以它一直是人们洗涤衣物、清洁身体的理想材料。而“益母草”,不仅生命力极强,处处都能生长,资源丰富,容易采集;而且益母草含有硒、锰等多种微量元素。
此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所用的美容秘方,使用后颜面红润悦泽,娇美异常。
方中取杏仁浸泡去皮后研为细末,与轻粉、滑石粉各等成分合在一起,蒸过后加入少许冰片(又名龙脑)、麝香,用鸡蛋清调为膏状,每日早晨洗面后敷之。
唐玄宗时,后宫中有众多绝色佳人,独有杨贵妃一人受皇帝李隆基专宠,这除了因她天生丽质外,此方也起了很大作用。
太真红玉膏传出禁宫后,对后世影响很大,民间也纷纷应用。据说慈禧太后天天都要用,以至70多岁脸面仍然柔嫩、红润,未见皱纹和老人斑。
轻粉为氯化亚汞:味辛,性寒而燥,有毒,是外科的要药。常用于疥癣湿疮、恶疮等症,可起到杀虫攻毒的作用。现在很少用到轻粉了;因为氯化亚汞在阳光下极易转化为剧毒的氯化汞。
澡豆是古代洗澡用的一种粉状护肤剂,以豆粉为主,最好用黑豆粉,再配上各种药末制成,能起到滋润皮肤和预防皮肤病的作用。
唐代永和公主经常使用一种澡豆,使她保持了皮肤白嫩细腻,柔软而富有弹性。她的澡豆制法是:先把热饭倒入冷水中浸泡五六天,取上层清水煮沸,放入已溶化的鹿角胶和适量糯米,文火熬成粥。把粥摊开晒干。再把粥干与桃仁、杏仁(均汤浸去皮)、黑豆、白芷、白蔹、白术、白茯苓、沉香、皂角及少许麝香一起捣为细末,密贮保存待用。洗澡时用以擦洗皮肤。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
《说文解字》记载:“奁,镜匣也。”“妆奁”即妆匣,是古代女性专门放置梳妆用品的器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饰盒”。奁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在秦汉时期盛行,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并形成了独特的妆奁文化。
战国时期流行单层漆奁,此期妆奁的器形以圆形为主,对称的圆形使妆奁呈现出圆润的视觉美,且一般器腹较深,有的是平底,有的带有三只兽形足,旁有兽衔耳环,胎体厚重,风格粗朴。
西汉时期,贵族阶层注重仪表,她们对化妆的要求非常高,化妆品种类繁多,不但脂、泽、粉、黛、香一应俱全,各式头饰以及铜镜、发簪,花钿、金钗、梳篦、香料、粉扑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梳妆用具,由此出现了双层妆奁,还有做工精美的多子奁。多子奁形制多样:有三角形、菱形、椭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并在空间上作了巧妙的排列,妆奁的使用者可以通过独特的造型,轻易从外表判断里面所盛何物,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汉代妆奁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功能更为完备。
妆奁在晋唐之后功能逐渐演化,变成上层妇女闺阁中的时尚用品。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细绘一位侍女给坐在镜台前的贵夫人对镜梳妆的情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幽雅文静、姿态端庄。贵夫人身旁除了有全套奁盒和梳妆镜以外,还多了一具高矮适中,形似蜡台的镜架,并将铜镜插挂在架顶上。此时期的妆奁,已成为深藏闺阁中的古代女性的一种时尚追求。
宋代的审美较之前代有了变化,随女性化妆品和化妆工具增多,妆奁内部的容积也越来越大。宋代除了多层套奁外,还流行一种带抽屉的妆奁,称为镜箱。
明清时期为了配合室内家具的逐渐增高的风潮,妆奁的设计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一类是携带方便的梳妆匣。梳妆匣当时盛行用贵重木材如紫檀、海南黄花梨、龙眼木等制作,精致美观,形体小巧,结构巧妙。上盖打开,可支起一镜,前面有两扇硬挤门,内置小屉,可放梳篦、胭脂、首饰等,极具艺术观赏性。另一类妆奁则演变成高80厘米左右,不易搬动的梳妆台。其做工之精,用材之优,前所未有。因为注重器具的实用性,曾经昌盛一时。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色颜料。古代女性饰眉的主要材料是黛和烟墨。古来用以为黛的既有矿物,亦有植物。或多以青石或烧焦的柳枝制成,五代后也用香墨。其珍贵者螺子黛,一颗价十金。画眉时常剃去眉毛,用黛描绘出各种形状。
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关于眉毛也有很多佳话,譬如“张敞画眉”讲的是夫妻和睦,卓文君的“远山黛”流行了千年,《诗经》中也这样写道 :“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
《楚辞·大招》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战国张仪称:“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战国策·楚策三》)
《韩非子·显学》载:“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可见,战国时期化妆用的粉袋和画眉风俗都有了。
《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妆饰,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画眉髻,黑而光净。”
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黛,亦作黱,漢时称青石,是黑中透绿的石墨,唐以前称石黛。张骞通西域以后,从波斯禁口一种螺子黛,被视为珍品。隋朝每颗价值十金,到清朝价值千金,而隋炀帝供应后宫螺子黛,每日五斛。
黛是一种矿石,也称作“青石”“石黛”,在矿物学上属石墨一类。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又有“画眉石”的雅号。在烟墨没有发明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可以直接兑水使用。
石墨在春秋时代称为“石涅”或“涅石”,“墨丹”即指黑色粉质颜料,而“石墨”一名南北朝时已有。石墨是由煤或碳质岩石(或沉积物)受区域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天然矿物质。
我国古籍中早有石墨资源的记载,如《山海经》:“孟门之山(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两岸),其上多苍玉,多黄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女床之山(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六百里)多石涅。”等。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西南三百里曰女牀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吴任臣注云:“本草:‘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南人谓之画眉石。’杨慎補注曰:‘石涅可以染黑色;论语‘涅而不淄’,即此物也。又可书字,谓之石墨。’”
明 杨慎 《丹铅续录·石涅》:“石涅黑丹,即今之石黑也……上古书用漆书,中古用石黑,后世用烟墨。”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黑石脂》﹝释名﹞引 陶弘景 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
石墨除了饰眉以外,还被用以写字绘画和作药,明《本草纲目》注云:“又有一种石墨,舐(音同氏)之粘舌,可书字画眉,名画眉石者,即黑石脂也。”
江西南昌西汉墓出土有青石黛砚;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一块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石青又名蓝铜矿,它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矿物,是炼铜的次要原料。石青在自然状态下有粒状、块状、放射状和皮壳状等。由于形状不同,色泽不一,产地亦有差别,故有空青、曾青、扁青、绿青、白青和回回青等多种品类,它们绝大部分可作画色和入药。
植物类的黛称为青黛,也名靛花、青蛤粉,是名为“蓝”(包括蓼蓝、菘蓝、马蓝、木蓝)的植物所提取的色素,色青黑。
我国很早就用蓝类植物做染料,《周礼》:“地官掌染草。”郑康成注:“染草蓝蒨(茜)像斗之属”,贾疏:“蓝以染青,蒨以染赤,像斗染黑。”除了自己出产外,古代还有进口的优质青黛,即波斯青黛。妇女用青黛饰眉风习汉已有之。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战国,在画眉材料之前,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成为粉末,加水调和。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
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
眉笔也有很多实物出土,如 1959 年发掘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M23 出漆奁 2 件,其中一件编号为 M23:7 的奁内有 3 根铜针,均套有小铜笔套,一根似挑花针,两根似眉笔,但笔头已朽。徐州东甸子西汉墓 M1 发现漆眉笔 3 支,圆柱状,硬木质,内有铁芯,外刷漆,一端呈圆形,有孔,施红彩。新疆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 57 号墓出土 2 套眉笔和眉石,眉笔均用细砂岩石磨制而成,眉石为黑色的不规则石块,将眉笔在眉石上摩擦,产生黑色粉末,即可涂描眉毛。
古人对双眉甚为看重。妇女修眉之风颇为兴盛,而历代许多文人也醉心于描写妇女的双眉,不说别的,单是对妇女双眉的称谓。诸如“蛾眉”、“双蛾”、“黛蛾”、“黛眉”、“黛螺”、“眉黛”、“翠黛”、“翠羽”、“翠翰”、“翠眉”、“春山”、“远山”、“眉峰”、“出茧”、“新蛾”、“新月”、“新柳”、“柳叶”、“翠柳”、“眉月”、“月棱”等等,不下二十种之多。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黛眉之风,源自先秦,两汉渐炽,魏晋亦盛,至唐而大盛。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
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
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
唐代的眉饰具有鲜明的特色。《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饰有牡丹、珠宝、娥眉粗大突出,给人以华丽之中见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粗眉饰在图中有形象的描绘。
据“十眉图”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等数十种之多,均属粗眉饰,可见唐初时粗眉饰盛行之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状”,则记述了至开元、天宝年间,当时的妇女已一改以往以细长眉饰为时髦了。
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唐玄宗曾命人作《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记下的便有十种之多,于史无载的更是数不胜数。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朱砂有无镇静催眠作用,认识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
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除粉黛外,还有额黄、花钿、斜红、妆靥及点唇等名目。妆饰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
粉是白粉,脂是胭脂。从“粉白黛黑”可知,先秦时就有白粉。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讲,白粉以米制作。东汉刘熙《释名·释粉》讲,白粉以茜草染成红色,称赪粉,相当于后来的胭脂。
古代妇女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傅布于相应部位。粉扑是以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古代妇女傅粉最常见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颈、胸、背、臂乃至全身涂以粉饰的风气。傅粉不但限于妇女,汉魏时代,男子傅粉屡见不鲜,为一时之风尚。但古代傅粉的主要还是妇女。
宇文士及《妆台记》写道:“舜加女人首饰钗,杂以牙瑇(音同玳)瑁为之。周文王......傅之铅粉。”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唐白居易《时世妆》诗:“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妆靥》:“远世妇人妆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元人《鄉(xiang)嬛记》载:“黄帝炼成金丹,炼金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素雪,宫人以汞点唇则唇朱,以铅傅面则面白。”该书还点出那时女性妆点中使用朱砂。
后周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胭脂也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又有“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等叫法。面脂即今天的腮红,口脂即今天的口红。
最早的胭脂出现于距今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陶塑女神—“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可能就在面部和唇部使用化妆品,极有可能是早期的“胭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中,脸部和唇部涂朱用的也是朱砂。
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若其丹”的形容。在他笔下的美丽女神,有一双细长的蛾眉,还要有红色的朱唇。
图 胭脂色,是古代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胭脂亦作“臙脂”,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意思是,当时普遍以为红唇为美,因此作为一种红色颜料,朱砂就成为古代口红的原料。将朱砂研磨成粉,拌入动物的油脂,使之凝结成油膏状,称为“唇脂”。
后来就出现了红花。红花成本很低,而且能够大规模地种植。自从红花引种成功后,人们就用红花来做胭脂,卖得便宜。稍微有点财,哪怕挺穷的女性也都可以用得起。
除了红花和朱砂做的胭脂外,还有紫矿做的胭脂。它是取材自一种进口的独特的虫子,但是它不是美洲的胭脂虫,而是中南半岛的一种。
还有一种银朱,是用水银提炼出来的红颜料。但是,在李时珍那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银朱有毒!所以就用得比较谨慎。
将红花浸成红液之后染到棉片或者布上,然后给它晾干。女性需要化妆的时候,只要把这个红丝棉浸在水里就有胭脂水了。
大家可能不太想得到,古代也有类似于我们今天唇膏的东西。它是用蜂蜡、香料和红色颜料一起熬出来的,叫油胭脂。后来也叫蜡胭脂。
一是晋代崔豹《古今注》记 :“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为燕文粉”,这里的“西方”指的是今天甘肃祁连山区,这个地方古代就叫做“焉支”;
另一种是由“阏氏”而得名,“阏氏”指匈奴贵族的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装饰脸面,所以“阏氏”就成了她们的代称。
胭脂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传入内地。元代甚至设立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唐代化妆用胭脂妆容有了很多名字:傅粉之后着重在双颊上浓妆艳抹,面色如同醉酒,这是“酒晕妆”;雪腮薄施胭脂。将面孔晕染成春日里的花瓣,这是“桃花妆”;用浅朱作底,再施以铅华,红里透粉满面霞光潋滟,这是“飞霞妆”......花样繁多,令人啧啧称奇。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薄型饰物,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翼、鱼骨、鱼鳔、丝绸等为原料制成,有动、植物等多种图形,且有不同色彩,十分精美,很受妇女喜爱。(花钿有二义,一指面花子;另一义为古代妇女插于发髻上的首饰花钗。)
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时,多在宫中及贵族妇女中使用,唐后始成为流行的妇女而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
“梅花妆”,《妆台记》:“隋文宫中贴五色花子,则前此已有其制,乃仿于宋寿阳公主梅花落面事也。”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从颜色看,花钿的色彩比额黄要丰富得多。额黄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钿则有多色,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决定,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黑色,鱼腮骨为白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要染上各种颜色的。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的,整个饰物呈青绿色,清新别致,极富谐趣。
古代的花钿大多为金黄、翠绿、艳红三色。花钿在古代是和脂粉一类物品一起放在小铺子里售卖的,除了市售的花钿外,许多妇女常常乐意自己动手制作。花子通常可以粘贴在额头、鬓角、两颊、嘴角、酒窝等处,古代妇女贴饰花钿时,可单用一个,也可以多个并用,视各人需要而定。
《书。艺文志》著录为《北户杂录》,撰者系段文昌之孙、段成式之子、段安节之弟,咸通年间曾于岭南供职。此书专记岭南地异物奇事,卷一主要讲动物,卷二、三讲器物、植物等,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唐代广东地区的物产,也可以得知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如当地各种独特的食品和民间各种占卜方法。注文则疏说名词,补充书传记载。此书版本主要有明嘉靖陆楫刻《说海》本、《学海类编》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丛书集成》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附校勘记。
鹤子草,蔓花也。当夏开,南人云是媚草,甚神,可比怀子梦芝。采之曝乾,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状,翅羽嘴距无不毕备,亦草之奇者。草蔓延,春生双虫,常食其叶,土人收于奁粉间饲之,如养蚕。诸虫老,不食而蜕为蝶,女子佩之如细鸟皮,号为「细蝶」。
郭子横记:勒毕献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形大如蝇,状如鹦鹉,声闻数百里间,如黄鹄也。国人以此为候日晷,京曰候日虫。帝得之,旬日飞尽。明年有细鸟集于帷帟,或袭人衣袖,因名蝶衣。宫内嫔御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
余访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黄星靥,其来尚矣!然事有相类者,见《拾遗》引,孙和悦邓夫人,尝置膝上,和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夫人颊,流血染袴。和自舐疮。太医曰:「獭髓杂玉及琥珀屑当灭痕。」。和乃作膏,琥珀太多,痕未灭而颊有赤点,细视之更益其妍。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帖‘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帖胜花子。”
宋陶穀《清异录》:“江南晚季,建阳进‘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缕金于面,背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额上,时号‘北苑妆’。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蜒,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线笼贮养之。尔后,上元赏花者取象为之,售于游女。”
明陶宗仪《说郛》卷七七引《妆台记》:“宋淳化间,京师妇女竞剪黑光纸围团靥。又装缕鱼腮骨,号‘鱼媚子’,以饰面,皆花子之类。”
唐初开始盛行红妆,进入中晚唐之后,别的一些妆容逐渐受到追捧,比如“泪妆”——不用胭脂,仅仅在两颊或眼角涂上些许素粉,作此妆容的妇人看起来泪光盈盈、弱质纤纤,美丽却哀愁。还有一种“三白状”,脸上不作其他修饰,仅仅涂白前额、鼻子、下巴三个部位,虽然看起来提升了面部的美感,但比起华美的红妆来,难免显得凄凉单薄。
面脂和口脂的原料和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脂的原料一般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而口脂则多为朱砂混合油脂做成。
面脂的原料红蓝花,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记载 :“此有红蓝花,北人采取其花作燕支,妇人妆时作颜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颊,殊觉鲜明。”
江苏连云港海州霍贺西汉墓随葬物品中有出自女棺的漆妆奁一套,其中的一个小圆盒中装有红色胭脂,经鉴定为硫化汞。湖北鄂州五里墩孙吴时期墓葬墓室前部的青瓷盏内发现红色物料,内部保存完好,呈鲜红的分块状,还有一定的油腻性。经过化学分析,该红色物质主要是超细的朱砂粉料与油脂等的混合物,推测可能是调制的古代化妆品,或许就是“胭脂”或“口脂”。
山花丛生,端州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正月开花,土人采含苞者卖之,用为燕脂粉。或时染布帛,其红不下红蓝。又郑公虔云:「石榴花,堪作胭脂。」”
口脂的原料——朱砂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丹”,主要成份是硫磺汞,并含少量氧化铁、粘土等杂质。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如将其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制成唇脂,既有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还能够防止口唇皲裂。
唇脂的实物在扬州、长沙等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出土时还盛放在妆奁之中,尽管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艳红夺目,证明女性的唇妆早在汉代就已经相当普遍了。
早期的唇脂主要的制作原料为一些动物膏脂,唐代颜师古在汉代《急就篇》“脂”条中注曰:“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可见唇脂具有润唇之效。
杜甫《腊日》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意味着唐代皇帝在腊日时会向臣子赏赐时令用品,而口脂和面脂便是其中重要的两项;上流阶层的男子也普遍将其作为冬日必备的保养用品,用来防止口面的冻伤和开裂。而在唇脂中加入朱砂、紫草等,便可以调制出不同色号的唇脂,用来为古代女性的口唇增添娇色。
在唐代,皇帝每逢腊日就会把口脂赏赐给官吏,特别是镇守在边疆的官员们,以表示慰问。
《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先将丁香和藿香浸泡在高粱酒里,隔水蒸酒,酒气散出一部分,然后酒倒进油里,让酒完全蒸发,留下药性和香气,最后加入蜂腊。口脂里有丁香和藿香,护唇的同时,还有调节脾胃的功能。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都有提到口脂的具体做法,原材料中不乏丁香、麝香、藿香、零陵香、甲煎等多种香料,可以想见,制成的口脂不但有润泽口吻之功,更有兰麝清芬之效。
古代的口脂也像今天的口红一样,分不同的颜色,从诗词和文献中可以得知“朱唇”“丹唇”指红色唇脂,“檀口”指浅红色唇脂,“绛唇”指深红色唇脂,“黑唇”指乌膏或黑色唇脂。
到了唐代,口脂被称为“唇脂”,此时的口脂已经不完全是放在盒中的糊状物,而是被加工成固体盛放在特制的盒、管内。
元稹《莺莺传》中写道 :“……兼惠花胜怡和,口脂五存,致耀首膏唇之饰,但积悲叹耳……”由“口脂五寸”不难看出唐代的口脂已经被制成管状,接近现代的口红了。
目前找到最早的口红做法,记录在北魏《齐民要术》这本书中,在这里我们看到最原始的口红需要的材料:红色颜料(朱砂)、油脂、以及香料。
首先准备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香料之味。浸透过后用棉布过滤香料的杂质,再把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一起熬制。之后趁热慢慢掺入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入发色,搅拌均匀,待其自然冷却,就是一盘鲜艳的口脂了。
(“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煎法一同合泽,亦著青蒿以发色。绵滤著瓷、漆盏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
古代口红除了着色和润肤的成分,还要添加大量的香料。唐代对口红的制作工艺更为讲究,提出了“口脂”和“唇脂”的差别:“以甲煎和为膏,盛于匣内,即是甲煎口脂,如无甲煎,即名唇脂,非口脂也”。
意思是,有加“甲煎”这一配方的叫做“口脂”;没用甲煎的就是一般“唇脂”。甲煎是啥?根据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是一种由甲香、沉香、丁香、藿香、熏陆香、枫香膏、麝香和大枣等高级的香料混合做成的香膏。
不同颜色的口红原料配方最早出现在唐代,《崔氏烧甲煎香泽合口脂方》里记录紫色、红色和肉色口红(大概等于今天的裸色吧)的配方做法,如果要紫色口红,用紫草当主要颜料,肉色口红就是不要加颜料,至于红色口红,必须添加朱砂。
“即择紫草一大斤,用长竹着挟取一握,置于蜡中煎,取紫色……若作紫口脂,不加馀色;若造肉色口脂,着黄蜡、紫蜡各少许;若朱色口脂,凡一两蜡色中和两大豆许朱砂即得。”
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唐代有本《妆台记》,里面提到妇女的各种唇妆,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
从名称上看,妆唇的红颜色有大红的、淡红的、掺金粉的、粉红的等等;妆成的嘴唇形状有圆形的、心形的、鞍形的,不一而足,这比现代清一色的大红唇造型还丰富多了。
关于口脂的制作工艺,古时多以朱砂混合动物油脂制成,清人伍瑞隆在《胭脂纪事》中记载了不一样的制法:
某次宴游,伍瑞隆请来歌姬数人。歌姬们个个浓妆艳抹,其中,有一位歌姬的口脂特别俏丽,即使在姹紫嫣红中也格外耀眼。伍公子十分惊异,即向这位歌姬请教制作口脂的方法。歌姬保密特严,避而不答,伍公子只好作罢。
不想,伍公子在酒酣散步的过程中,竟无意拾得了极品口脂的制作秘笈:“欲制胭脂,则先斫取桃枝煎水,遍洒屋两楹,又折桃枝寸许数千条,围插墙阴。禁鸡犬勿使鸣吠。贡一杯紫琉璃于神前,礼拜之。又以桃叶自然汁刮其唇,少出血,乃将汾水置鼎内,远者则用并华水随便点以紫色花,别沸汤温之,长跪以待,稍瞑目则化为胭脂矣。然后入绵什袭藏之,其色如天半朝霞。”
旧的过去,旧的内容就要结束了。新的未来,新的内容,即将开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