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游娱乐-首页。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张芝的声音曾经随着无线电波走进千家万户。新中国成立前,她在上海的私营电台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她加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路见证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历史。如今,95岁高龄的她,举手投足间,有一种穿行岁月的从容之美,清芬悠远。近日张芝做客《可凡倾听》,你会发现,岁月带给她的,是成熟、力量和生机勃勃。
1923年1月23日20点,中国广播的第一次播音,是从上海广东路大来大楼的屋顶奏响的。6年后在北京出生的张芝,儿时从未想过,自己日后会与广播这一当时的新兴事物结下一生的缘分。
张家有三男三女,张芝排行第五。自打记事起,父亲就一直不在身边,“大概很早以前就在上海”。母亲一个人无法顾这么多孩子周全,张芝出生后就由奶妈照顾,长大了则由住家阿姨照看衣食起居。七八岁时上了学,“自个儿去、自个儿来,自个儿做功课,爹妈不管的”。跟着两个哥哥玩耍,活泼大胆,敢于“上房揭瓦”,“平顶的屋子,爬到房顶上放风筝,他们放,我就跟在屁股后看着”。那会儿看电影《人猿泰山》,“泰山一下就从这棵树甩到那棵树,我们家挺大的一个院子,哥哥就拿绳子拴在那棵树上”……
类似的乐趣,填满了她的孩提时代。因此,自小很多事情便由自己做主,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的能力,找到自我答案和价值,就此引燃一个踽踽独行理想滚烫的人生。
10岁那年,张芝举家迁到上海。全家在沪团圆仅7年,父亲过世,家道中落,“家里怎么说呢,甚至于吃饭也要成问题了”。彼时张芝已经读到高中,上不了学,便在家听无线电打发时间,被一位叫施燕声的女播音员的声音深深吸引,就整天守在无线电前听施燕声播放流行歌曲,“听说在新新公司的五楼有一个玻璃电台,施燕声就是玻璃电台里头的女播音员,觉得这个报告小姐的声音怎么这么好听”。
时代的霞光,此时在张芝身上开启了一次投射。“我无意当中听无线电,有一个金都电台说是要找一个报告小姐,要说‘国语’,而且要会点英语。”朝着理想进发,说干就干,她立刻去金都电台应聘,“拿两张外国流行歌曲的唱片,叫我念,念完了,就留下来做了,六块钱工资”。
金都电台是当时的一家私营电台,台址在延安东路石门路,规模不大,“一个大播音间,大概总十几个平米,二楼是老板办公室,楼底下有一个玻璃窗,所谓的门市部”。每天早上,她要从开纳路(现在的武定西路)的家走到延安东路石门路的电台,单程通勤时间就超过半小时以上,之后,从早上八点一直播到下午四点,起初的工作主要是播报台号和插播广告,“八个小时,有什么就说什么,插广告,他们的盈利主要就是广告”。
张芝至今还记得,当时比较出名的广告有家庭工业社生产的无敌牌牙粉、蝴蝶牌雪花膏,还有一些化妆品、香皂、牛奶公司和医药公司的广告等。
考虑到家中并不宽裕,下午四点交接班之后,张芝一般继续工作,“我想吃顿晚饭再走,所以就一直干下去,干到五六点钟,吃了晚饭”。
如今广为人知、沿用一生的播音名“张芝”,也是那时突发灵感诞生的,而当时的她,其实并不知晓,自己会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法四贤”的“草圣”同名。“我自个儿改的,在学校里叫张蓉。好像担任了播音小姐,觉得没面子,同学听见了不好听,就自个儿改了个张芝,一个也是草字头,写起来又方便。”
没多久,“友罗”洗发香波的老板找上门来,要求做一档播放外国流行歌曲的节目,对方同时提供了唱片,很多都是电影插曲。这对擅长英语又热爱音乐的张芝来说,完全是“专业对口”,她负责的这档电线的黄金时段播出,立刻就得到了学生群体的热切关注。在那个年代,想听一首歌并不容易,如若没有财力去买唱片,电台点播是唯一渠道。“不出几日,已红透了半边天,电话根本来不及接。来电的全是青年学生,圣芳济学院、圣玛利亚女中、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这些学生就爱听外国的电影插曲。”身边的朋友谁过生日,大家都来点唱,“年轻学生点来点去的,听见报名字了,好开心”。
彼时张芝的业务能力有多强?那会儿唱片的标准格式是每分钟78转的10英寸唱片,在抽屉里第几格是哪张唱片,她都烂熟于心。每每在播音室外接到电话,匆匆记下人名和歌名,她就赶紧回播音间,趁着上一首歌曲的播出时间,“赶紧在抽屉里‘咵咵咵’地翻找,唱片抽出来就往另一个盘子上摆好”。
可惜好景不长,一天晚上,老板突然致电,通知这个节目到今天为止。正坐在主播台上的张芝急火上头,“这么好的节目,听众这么多,你说没有就没有了”。于是立马拉开话筒开始“刚”:“各位听众,今天是节目的最后一天,明天老板要换更赚钱的节目上来了,要点唱的朋友赶紧来电话……”没多久,老板一个军界的朋友“蹬蹬蹬”跑上楼来,腰里别着枪,开口就说:“张小姐,侬明朝勿要来了。”“勿来就勿来!”一口气还没下去的张芝当即回道,第二天就到楼下账房结账走人。
看吧,生活总是九分酸楚一分甜,一开始,老天给张芝的剧本并没有多好,但这一切,只是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拓展了她的业务能力,社会这个染缸,却并没有染及她身。
负气离开金都电台之后,没过多久,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此前结识的一位亚洲电台的播音员,有张芝的联系方式,“知道我有公用电话,就打电话说亚美麟记电台需要人”。
张芝入行的年代,正是广播的黄金时代。在百业萧条的年代,广播成了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千百万家庭日夜收听广播了解时事,广播更加深入人心。据说那时候沪上有近百家电台,其中有八家是老牌的电台,“亚美”是无线电公司,“麟记”是蓄电池厂,还有“大中华”“大陆”“元昌”“鹤鸣”
“东方”和“华美”。抗战结束后,因为受到频率限制,亚美和麟记就合并成为一家电台。
亚美麟记坐落在成都路470号(今成都北路南京西路口)的一座四层洋楼的四楼,入口处是一条大楼梯,二楼是沧洲书场,三楼是福致饭店,“四楼下半边是白色隔音板,上半是玻璃的,一看,这么大”,张芝笑眯眯地比划道。有过相关经验的她迅速通过面试,第二天就坐进了亚美麟记的播音间,待遇也有大幅提升,有“百十来元”之多。
亚美麟记的节目品类兼容并蓄、百花齐放,除了时事新闻、流行乐,还有不少评弹、戏剧、英语、医学讲座、古典文学理论等学术性、教育性、医学性和娱乐性的节目。入职没多久,张芝就提议给电台加了一档外国流行歌曲,有了金都电台的经历,有了熟记唱片金曲的业务能力,节目开办轻车熟路,红极一时,张芝成了大家口口相传中的那个“玻璃盒子里的张小姐”。
因为二楼是沧州书场的关系,成都路470号总是门庭若市,评弹演员络绎不绝,许多演员下午先到大播音间演播,再到楼下书场演出,电台有时候也会转播书场的实况。一些字音吃不准,评弹演员就来找“玻璃盒子里的张小姐”。比如弹词流派“严调”创始人严雪亭,“《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部书,审杨乃武、小白菜,要说官话。他字音咬不出来,就来问我”。再如苏州评话艺术家张鸿声,“说《英烈传》,常常要打官话,他就主动来问我”。弹词名家刘天韵,“薛调”弹词创始人薛筱卿,“评弹三杰”杨斌奎、杨振雄、杨振言等,都来讨教过,张芝还结识了一些其他领域的名家,“姚慕双、周柏春都认识”。
也正是在亚美麟记电台工作期间,张芝遇到了那个能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1947年,因节目广告插播的业务交流,电台老板陈子祯的儿子陈治文介绍华纳电影公司部门经理朱曾汶给张芝相识。彼此之间上佳的第一印象,加速了此后进一步沟通了解的进程。“来了一位西装革履、相貌很好的先生。工作谈完了,正好十二点,这位朱先生也很活络,说就借这个机会,三个人吃顿便饭吧。”
当时张芝18岁,朱曾汶23岁,从大同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凭着良好的中英文功底,毕业后被华纳电影公司宣传部门录取,23岁就晋升为宣传经理。
合作推进得很顺利,张芝开始在每晚黄金时段的西乐节目里插播华纳的新片广告。“哪个新片在哪里上演,导演是谁,男女主角是谁,配角是谁,什么乐队配乐,稿子是全英文的,每天写完,就通过送差的送来。”当时很多电影的片名,都是朱先生起的,像《出水芙蓉》《金石盟》等,“他说一部电影销路好不好,给人的印象,第一是片名”。
为了吸引更多听众,节目推出了“幸运数字”的抽奖活动。每周抽一次,每次抽十个号码,奖品是两张电影院花楼(电影院二层楼第三第四排最好的位子)的电影票。现今电影的宣发方式之一,原来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得到了生动灵活的落实。彼此助力之下,节目越发红火,一麻袋一麻袋的信件,从邮局送到华纳公司。
为了解决拆信的人手问题,也为了与张芝增加接触了解的机会,朱曾汶想出妙招,“叫我们电台的两个播音员来公司拆信”。事先了解了来信内容,点播歌曲就能预先安排,节目环节推进愈加从容,由此带来的良性循环也是额外收益。
随着合作的加深,张芝与朱曾汶日渐熟络。电影院、仙乐斯舞厅、石门路南京西路的沙利文二楼咖啡厅,频繁留下他们的足迹,一段真挚的感情,在三年时光被揉捏拉扯得细致又绵密。三年后两人决定相伴一生之时,朱曾汶上门,张芝母亲亲自下厨,做了特别好吃又摆盘考究的菜,比如,“这么大拆出来的蟹肉放在壳子里,然后上面铺一层肉,再红烧,上面是肉,下面是蟹粉”,由此可见对这个“毛脚女婿”的满意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张芝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成为播音员,曾经令她感到“没面子”的职业,从此成为她一想起就为之自豪的终身事业,“头一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我那个时候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老板报广告了,这个区别太大了”。
上海电视台开播首日,田志强台长(前排中)与35名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四为张芝,右三为陈醇。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那个时代,广播,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在专业进步方面,张芝一直很努力,“什么演员在播音,著名的什么演员在播音,我都认真地在看着、学着。哪怕是评弹演员,我也在学他们弹的高潮是什么样子,都是作为我学习的一部分”。她在播音节奏掌控上的亲和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在各种语态丰富的节目里得以充分体现;她陆续演播了《红楼梦》等诸多文学作品,还参与了少儿节目《百灵鸟》的创办、大型广播连续剧《刑警803》的演播,主持过《老年广场》等一系列节目。
同时,张芝也相当关心时事,积极了解党的重大政策、方针、经济形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知识分子的胸襟。时至今日,张芝还每天定时观看东方卫视大型晨间新闻资讯栏目《看东方》,对体育节目也格外关注,特别是乒乓球,“最喜欢孙颖莎和王楚钦,凡是乒乓球上的干将,马龙、陈梦,我都熟悉”。此外,两岸关系、俄乌战争等也是她关心的范畴,用她的话来说,“我差不多一生都是做播音,我现在跟广播是结下的缘,永远永远离不开。我心里装着世界”。